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街道
[北京]天桥街道退休老人四年上门给街坊做饭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名片。“雷锋”,是对“厚德北京人”最温暖的称呼,他们一直生活在你我中间。今天起,本报推出《厚德润京华·身边的雷锋》栏目,报道生活中那些普通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他们的善举、义举,展现着人性的魅力,也诠释着新时期的道德规范。

正是在无数热心肠的“小人物”身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雷锋”,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杆;“学雷锋”,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种“一年热闹一回”的形式。相反,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对“学雷锋”身体力行、日复一日的坚持,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身边时时处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成为更多人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一份始终生机勃勃并不断传递延续的道德财富。

“雷锋”的故事,永远是那么朴素,又是那么鲜活。让我们向那些平凡的“雷锋”致敬,也让“善小而为”成为“雷锋精神”的坚实载体,让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的“厚德”,为城市文明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昨天早上十点来钟,春日暖阳照得人神清气爽。李祥坤哼着京剧,提着大包小裹从菜市场满载而归。他没进自己家,却敲开了隔壁单元的一家房门。

李祥坤是西城区天桥街道禄长街社区居民。因为邻居董观云两口子双双患病,缺人照看,退了休的李祥坤义务买菜,登门给做饭。一坚持就是四年。

“快进来,快进来。瞧你又买这么多菜,上一顿做的还没吃完呢。”四年了,董观云夫妇俩早把李祥坤当成了一家人。

落座不带寒暄,几句家长里短后,李祥坤就捋胳膊挽袖子,“时候不早了,今天我再好好露几手。”说着,一扭身进了厨房。

洗菜的工夫,李祥坤压低声跟记者聊起了董观云夫妇俩。“说起来,他们可真不容易。老董身体一直不好,还没有正式工作,吃低保;爱人智力残疾,什么都干不了。夫妻俩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常年都靠老董的岳母照顾。四年前岳母撒手人寰,扔下他们两口子,还有当时正念大学的外孙女董晓萍……”

董观云两口子住3单元,李祥坤一家住在隔壁的4单元。董家的困难,老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走进董观云一家的生活。开始一天三顿饭,顿顿送到嘴边;后来董晓萍工作了,能顾家了,老李就负责做中午一顿饭。如今,董晓萍工作忙的时候,就把菜钱塞给李祥坤。老李便连买菜带做饭,吃完饭还陪遛弯……当起了全能保姆。

别看李祥坤都是66岁的人了,可手底下还真麻利,嘴上说着,不一会儿,白菜、胡萝卜、木耳……各式菜品切菜、装盘一气呵成,就像在自己家干活一样流畅。“那可不,天天来,这厨房里的盘子碗,哪个放哪儿我都熟。”

李祥坤炒菜,下料、翻炒倍儿快,唯独倒油、撒盐时格外小心。“老董心血管不好,饭菜千万不能太油腻、太咸。”

说话间,红红绿绿的四盘菜炒好了。“开饭喽!”李祥坤一声招呼,客厅里的董观云颤巍巍地擦起了饭桌。“宫保鸡丁、木须肉、鱼香肉丝外加醋溜白菜,快尝尝,味儿怎么样?”老李说着,一边在围裙上抹着手,一边满脸期待地瞧着夫妇俩用餐。

“人家都说我有福,赶上了这么个好邻居、好哥们。”董观云忍不住向记者说起了李祥坤,“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没了。”

那是前年的事了。10月里的一天,大清早,董观云就感觉胸闷得出不来气。李祥坤赶来一看,事情不妙,二话没说,赶紧找车直奔附近的友谊医院。“那次可真悬。”董观云指指自己的胸口说,“心脏搭了四个桥,手术从早上七点多一直做到下午四点才算完。是老李陪着我闺女一直守在手术室外面。住院那两个月,他怕急用钱,从自己家拿了一万块钱,每天来给我送饭时都带在身上;还吩咐嫂子把我媳妇接到他家照顾着……我跟我闺女说,以后你得拿你李大爷当亲爹一样。”

一提起这事,董观云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李祥坤一看,赶紧扯开话题,夸起了老董的闺女董晓萍。“别看这两口子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人家闺女可争气了。现在都当上律师了。”李祥坤说着掏出手机,“这丫头跟我可好了,什么事都跟我商量。今儿个一早还给我发了短信,说今儿晚上她就出差回来了。以后你们就等着享闺女的福吧。”一句话,说得老董爱人宫素芬也嘿嘿笑起来。

不到十二点,李祥坤刷好了碗筷从董家出来。“每天这个时候,老伴儿把菜都择好了、备齐了,自己家也是我掌勺,我炒的他们都爱吃。”老李说得很自豪。

在天桥街道,学雷锋的远不止李祥坤一位。据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光是注册志愿者现在已达到5943人,初步统计,辖区常年参与义务服务的“活雷锋”不下万人。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