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国聚焦五社联动助力基层治理现场交流会暨2023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
“点线面结合”深入推进“五社联动”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自2021年以来,渝中区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点线面结合”深入推进“五社联动”,促进“五社联动”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暖心机制,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1  背景情况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全区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9万,日均在区人口100万以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正日趋多样化。对此,渝中区探索创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支撑、社区志愿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推进“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模式,促进多主体协同共治,及时回应和解决社区居民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2  具体举措

(一)两“点”示范,树立典型。实施民政部试点项目1个、区级试点项目1个,采取匹配项目资金、引导社会组织变更慈善组织、链接社会捐赠、加强社会组织运营和专职社工人才培养、配备专业督导等措施强化项目落地实施,通过发起“橙”光公益计划、启动微项目、建立志愿者公益积分兑换平台、开展公益集市及公益创投、社区社会组织品牌打造、社工实务陪伴等形式,创新吸纳新要素,探索“微基金”带动“大合力”发展模式,打造2个“五社联动”示范点。

(二)五“线”发力,夯实基础。在社区方面,通过社区亲民化改造建成“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渝中怡家,搭建共享性社区服务平台,在79个社区全覆盖标准化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在社会组织方面,在全市率先成立渝中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构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体系”,探索孵化基地“坚持1个核心、实现2个共享、发挥3项基本功能、提供N种服务”的“1+2+3+N”的服务模式。在社会工作方面,建立“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构建“持证社工-骨干社工-助理督导-领军人才-渝中英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梯队,设立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1个,建立以高校教师或一线专家41人为主的社会工作专家库和督导队伍,社会工作量质齐升。在公益慈善方面,通过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慈善组织7家,建立社区慈善基金2个,1个社会组织、1人获重庆慈善奖表彰。在志愿服务方面,全区79个社区志愿服务站设立统一的志愿服务站点标识标牌,实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建共享。目前,全区有注册志愿者22.9万人、志愿队伍1741个、发布项目7100余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388万小时。

(三)全“面”覆盖,综合发展。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构建“五社联动”机制,印发《关于探索开展“五社联动”工作的通知》,通过召开部署会、示范推进、项目评估、交流学习等形式,全面推进全区“五社联动”工作。全区以11个首推社区为基础,重点打造39个社区,聚焦特殊人群实施社工、志愿、慈善、服务项目,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900余家,年开展服务活动1000余场,服务群众6000余户、5万人次,服务范围从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延伸至老旧小区提档升级、社区文化塑造、社区协商、社会化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方面,基本实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

3  主要创新

上清寺街道“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示范效应明显。该项目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实施主体、以社区为实施载体,将街道捐赠资金、项目资金、重庆市慈善总会“社区阳光”基金30万元进行融合,在街道层面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用于“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人群服务。该项目正在探索的社区公共空间“公益+社会化”运营模式,在社区的支持下,按照“公益免租金、盈利低租金”的原则,对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商家进行资源置换,入驻企业开展市场化活动所获资金流水按比进入社区基金,反哺社区公益,增强了社区造血功能。目前,该项目已向辖区48个社会组织、13家社会单位提供公益场地,创造3.84万元的经济价值,招募并培训志愿者178名,链接社会资源折合人民币58.4万余元,已定点帮扶264名困境、重病、低收入、失独老人。

4  主要成效

(一)作用发挥明显。搭建智能性的管理平台、系统性的融合平台、共享性的服务平台、开放性的资助平台,通过实施微项目、公益慈善计划、社会化运营项目等形式,逐步形成“一站N室、多点聚力、五社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管理制度完善。依据《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重庆市慈善条例》等指导街道制定社区慈善基金、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管理等相关制度,确保“五社联动”工作高质量推进。

 

来源: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