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国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推进会暨2023年常委单位会议
“三联三促”延伸基层治理 “小街区”变“大家庭”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

海滨街道位于世界遗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泉州的古城核心区,因辖区内的府文庙立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碑“海滨邹鲁”而得名。辖区总面积3.73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4.3万人。街道党工委下辖1个非公企业党委、8个社区党委,党员979名。

近年来,海滨街道以民意为导向,回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联结各方资源,共治共建,共推服务,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促进古城街区管理优化,邻里和谐,生活和美。

一、主要做法

(一)联动共治,促街区管理“优”

1、“网格化”让治理更精细。按照社区—小区—网格三级架构,在各社区划分若干网格,并将辖区内的下居民警、综治调解员、网格管理员、物业管理员、楼栋长和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等纳入网格管理团队,深入开展民情摸排,为群众的各类民生需求提供服务,居民有问题也可以随时联络网格员向社区反映,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

2、“党员街巷长制”让管理有温度。发挥熟人治理优势,选取居住本街区的热心社区事务、熟悉街巷民情的党员担任街巷长,畅通问题反映渠道,通过电话、微信在线收集,街巷长日常巡查走访收集,街巷长办公室日常值守民情接待等三种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呈报-处理解决-评议反馈”的“街巷长”问题处理机制。街巷长定期牵头召开街巷议事会、问题反馈会等,及时调处化解邻里、家庭纠纷、商户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街巷问题。现街道53条街巷均推行“党员街巷长制”。

3、“阳光议事厅”让居民能自治。开通阳光议事厅,采取设民情观察员、召开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同时,建立社区“小微权力”微信群,定期向群众公开社区财务、事务,使居民对社区工作享有更多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联合服务,促街区民心“暖”

1、志愿服务“利”街区居民。辖区内成立了以社区党员、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社会资源注入的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技能结合社区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居民,服务社区。如文化志愿队聚集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利用节假日免费开办“非遗”鉴赏、体验课程;巾帼志愿服务队员轮值妇女援助中心,着力化解家庭矛盾,帮助妇女儿童维权;金山社区的图书管理队15名队员20年坚持每天轮流值班,管理图书借阅。

2、邻里互助“浓”街区情谊。街区居民自发组成“邻里家家帮”服务队,就近服务居民。“家家帮”服务队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近邻优势,承担起送医送药、照看“空巢”老人的职责。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多、“空巢”家庭多的现象,推行“以老助老”服务,采取自愿结合、一对一结对、邻里包户扶助等形式,让老人们开展互助活动。

3、特色服务“兴”街区商业。针对街道位于古城核心区,泉州申遗成功后中外游客日渐增多,小街巷亟待繁荣的情况,将金融服务资源纳入社区服务中,与泉州市农商行开展合作,设置金融助理,主动上门为巷内商户提供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由社区牵头成立“商家联盟”,定期召集商户、金融助理、共建单位等协商议事,及时解决商家困难。动员商家联盟将优惠活动整合汇集在一起,通过在社区微信公众号发布吸引人流量,有效扩大商家知名度,促进街区繁荣。

(三)联手互动,促街区生活“美”

1、区域共建提升街区功能。充分利用共建联席会、社企共建、校地共建等载体,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学校、企业联合建设载体,联合开展活动。在动员辖区单位向社区群众开放部分活动设施的同时,联合社区力量建设服务载体。如东鲁社区联合总站商贸城建设共享职工之家;金山社区联合社会力量“慈园”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实现家门口养老服务;笋浯社区联合泉州市雅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每年暑期开办暑托班,免费开展未成年人文化培训。

2、多元活动激活街区生机。整合街区资源,联合多部门及小巷居民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一是唱响主旋律,在党的每次重要会议后,联合共建单位开展宣讲活动,在建党、建国纪念日开展“礼赞新中国”主题快闪等活动。二是助推申遗,举办“古巷打卡说家风•商家联盟传欢乐”、“温陵记忆•泮宫味道”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非遗传承活动。三是助力未成年人教育,组织了经典诵读、亲子同乐体验会、亲子百米画卷、古城亲子探险答题、青少年毒品预防讲座、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等家庭教育活动。四是营造和谐邻里环境,在传统节日开展“邻里节”、邻里百家宴、“欢乐一家亲”新年包水饺、老少共做元宵圆等邻里活动,促进街区和和美美。

3、典型带动引领街区风尚。纵深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五好家庭评选、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形成崇善向美的良好风尚和浓厚氛围。同时深入挖掘、寻找、宣扬普通百姓家典型,在社区的宣传栏里,经常可见“敦亲睦邻好邻居钟先生”、“孝顺好女儿郑女士”、“互尊互爱的好婆媳”、“和谐健康一家子老曾”、“助人为乐模范吴女士”等事例宣传,这些都是各社区挖掘的普通家庭典型事例,以身边人的温暖事迹感染居民,传播良好风尚。

二、经验体会

1、邻里互动提升治理实效。选择居住本街区的党员担任街巷长、成立邻里“家家帮”服务队、“以老助老”互助组等,都是以熟人管理服务熟人,大大提升了居民群众的配合度,街巷的治理更有情理,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提升了街巷治理成效。

2、因巷治宜强化精准治理。立足街区实际,因巷治宜、精准施策,是推动街区治理事半功倍的前提。针对中山路、金鱼巷等商铺民居混杂、客流量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城管、律师、金融助理等街巷管理服务团队成员,常态化提供文明劝导、公共卫生维护和金融服务等多样服务;针对一些无物业的老旧小区,由社区成立物业介入管理,改变小区环境。针对性的治理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3、完善机制推动高效治理。建立完善工作流程、制度,保障“党员街巷长制”、“网格化治理”、“阳光议事厅”等落地开展,改善街区居民生活。建立健全问题反馈处理机制,畅通问题收集反馈渠道,缩短了问题解决时限,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来源: 福建泉州海滨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