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培育功能型社区社会组织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石的实践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从社会自身挖掘社会治理的要素,探索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功能型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建设,破解当前城乡社区的社会组织小、散、弱、乱、自娱自乐强、社会服务弱的难题,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一、招宝山街道的做法与成效
 
  1、搭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平台,服务社会组织。2008年9月,在招宝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导下,经区民政部门批准,成立全省首家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同时设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联合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中心作为招宝山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制改革的支点,在街道、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沟通、合作、服务的平台,是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整合街道内外部资源以及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枢纽。
 
  2、采取“补贴+奖励+购买”的投入模式,支持社会组织。首先,分类补贴,优胜劣汰。街道对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实施一年一轮的等级评估,评定等次分一类、二类和三类,一类组织年补助资金3000-4000元,二类组织年补助资金2000-3000元,三类组织年补助资1000-2000元。当年未参评及参评未获等级的社区社会组织不发放相应补助资金。其次,重奖优胜,引领示范。街道每年举办“年度十佳”评选,奖励获选组织,并为在重大比赛、活动中获奖或被表彰的社会组织提供一次性配套奖励。如后大街社区的“十里红妆”婚俗乐队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街道一次性奖励10万元。再次,职能转交,购买服务。招宝山街道在宁波市最早建立起街道层面的公益创投机制,根据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尽可能地将一些事务性、服务性和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担,提供全额资金,支持功能型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做大做强。如“镇海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承接街道社区居民心理保健服务项目,街道给予每年5-10万元的项目经费。
 
  3、实施“素质工程”,提升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领头人是组织发展的关键,街道高度挖掘、培育和引导重视“草根领袖”,实施旨在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素质提升工程”。如开设社区社会组织“微课堂”、定期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邀请市内外社会治理专家作专题讲座、开展学习考察活动等。2017年,街道专门制定社会组织专业团队“三年行动计划”,引入专业孵化团队和专家智囊团,梯队式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全面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涌现出一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的社会组织运营人才,为社会组织走出去、甚至走向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近年来,招宝山街道不断涌现出如“镇海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这样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服务范围已经走出宁波、走向全国的专业性品牌社会组织。2018年底,仅街道级社区社会组织就达266家,成员逾3万人,占辖区总人口的33.3%。社会组织分为6类,文化体育类占比为34%,公益服务类占比为22%,社会事务类占比为18%,促进社会融洽和谐类占比为12%,合法权益保障类占比为11%,慈善救助类占比为3%,初步形成自主发展、门类多样、层次分明、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
 
  二、招宝山街道经验的原因分析
 
  招宝山街道如何成功地培育出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功能型社会组织,受到各级民政部门的持续关注,成为基层社会“良治”的典范?
 
  1、以居民的“微需求”为导向,从社会自身挖掘社会治理的要素。街道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能人”资源,筹建社区“草根能人库”,鼓励、支持成立“能人工作室”,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现实需求,补位政府标准化服务。街道层面探索项目化运作,严格按照“发现需求—寻找资源—评审立项—明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意见反馈”的流程,确保项目“因需而设”,避免“为成立而成立”,最终沦为“僵尸组织”的局面。如针对大龄青年的婚嫁需求设立的“彭洁婚恋健康工作室”,近3年促成50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胜利路社区的“何秋芬读报点”、后大街社区的“宪授调解工作室”等在促进邻里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良好作用。目前街道辖区内已经拥有各类“能人工作室”84家,累计吸收434名居民骨干进入“草根能人库”,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
 
  2、建章立制、规范化管理,促进社会组织走向品牌化和专业化。街道建立规范的日常备案管理机制,降低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尚未达到民政局登记条件,但有规范化的固定名称、有固定的组织负责人、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有组织章程、正常开展活动、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且成员人数达到10人以上的组织,经组织申请,理事会审议通过,即可加入招宝山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发放备案登记证书,明确活动范围和年检事项等。对审核通过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统一印制下发“三本手册”,即《社会组织成长手册》、《工作参考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强化社会组织的日常服务活动登记,促进规范化管理。其次,政策上确保社会组织日常活动的经费、场地等资源,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政策指导。街道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招宝山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立项申报的通知》、《招宝山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资金补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再次,建构完善的评价体系,使社会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制订《社区服务项目评估指标》,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导引,不同的评价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补贴+奖励+购买”资助经费额度,层次分明而又丰富多样的支持引导着社会组织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发展。如城东社区的“绿色协会”以“倡导绿色、优化环境、服务大众、共铸温馨”为宗旨,被评为一类组织,在环境宣传、节能减排、环保督查、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构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支撑体系。街道根据所设服务项目的内容,广泛寻求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共建资源,争取在资金、物质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促进社区与共建单位、结对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体的高度融合。如“青春越剧团”在活动得到爱好越剧的企业家支持,活动顺利走进中小学,将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有机结合。
 
  三、招宝山街道经验的启示和进一步思考
 
  招宝山街道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形成“街道推动、中心运作、各方参与、居民受益”的社区社会服务新格局,取得显著的成效,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走向专业化和品牌化,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就业转型。美国霍布斯金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社会组织的就业人数约为1229万,占就业人口的10.2%,与制造业持平。招宝山街道专业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已显现带动就业的潜力,如“镇海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拥有100多位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和众多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先后承接宁波市、浙江省以及国家级项目10余个,总金额100多万元,并拥有“E乡学娃”等多个品牌。虽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潜力也很大,加大对专业化、品牌化社会组织的支持,做大做强,走向市场化运营,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有作为并带动就业转型。
 
  2、合理定位政府、社会组织角色,相互不越位不缺位。基层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指导、引导和帮扶上,如制定规章制度,使社会组织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开设课堂,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出的公共服务的能力等等,逐步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社会组织准确评估自身资源和优劣势,制定相应战略目标,深度契合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主动“断奶”,走出去接受市场检验。
 
  3、设立“孵化基金”,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成长创造初始条件。针对当前社区社会组织普遍小、散、弱、乱的局面,基层政府应设立“孵化基金”,具体数额可以视本地的财政状况而定,专门用作孵化基金,支持初创的“小微”社会组织,允许试错。(赵拉结)
 
来源: 宁波招宝山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