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推行“1+654”工作模式 全面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
济南市市中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任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市中区创新实施“1+654”工作模式,加快基层治理结构重塑与再造,最大限度增强创新要素,丰富创新实践,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全国十大创新优秀成果奖”、“全省管理创新奖”、“全省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一核多元、党建引领,增强社区党组织领导力、向心力
 
  一是强化领导核心。建立社区综合党委,吸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中的党员代表担任兼职委员,配齐配强社区党建队伍。二是强化阵地建设。通过租用、合用等方式落实党建阵地和活动场所,连续多年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目前全区已有35个社区活动场所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涌现出乐山小区、舜园、泉景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和农村精品社区。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区财政按照每年每个街道20万元区域化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每个社区25万元党群经费、每名社区自管党员50元党组织活动经费的标准拨付资金,着力解决“没钱办事”难题。
 
  二、六项机制、政社互动,实现向社会借力、向社区放权
 
  一是政社互动机制。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政社分开”,让社会进场,让公众参与。二是权力清单机制。梳理制定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履责、协助政府工作两份“清单”,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确保社区治理有法可依、依法而行。三是社区准入机制。按照“服务性”“政社分开”、“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严把社区事项准入关,减轻基层社区组织工作压力,更多参与社区治理。四是政府购买机制。每年列支近千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社会服务,已有近百家社会组织和社工项目承接社区服务,极大丰富了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五是双方契约机制。试点推行“公共服务一揽子契约”机制,由社区集中列出委托项目明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承接委托事项,形成“政社合作”良性机制。六是双向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对基层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基层社区对政府的行政指导、支付兑现、行政干预等情况进行评估,让政府对基层组织由“领导”变为“指导”,社会管理由“单向”变为“双向”,形成互动、共治态势。
 
  三、五个体系、园区驱动,释放新型社会组织整体活力
 
  一是充实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建立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由区民政局长兼任综合党委书记,完善工作制度,拓展“一体双孵法”“优先覆盖法”等社会组织党建品牌。二是组建区社会组织总会。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与民政部门实现“六个剥离”,在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工作职责、人员组建上“去行政化”;各街道设立分会,负责组织招募、项目筛选、草根孵化、落地培育、考核评估等事项。三是搭建孵化培育平台。与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合作创建恩泉社会组织孵化器,先后孵化培育社会组织54家,涌现出“邻舍家”“同心圆”等一批优质社区服务项目。四是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将低保、社会服务、社会项目执行等社会服务的评估与裁判权交由第三方承接,提升社会服务满意度和公信力。五是建立资金补充保障机制。依托区慈善总会,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血”;鼓励区级社会组织承接基金会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自我“造血”,已成功承接“壹基金”“一米阳光”“南都基金会”资金。
 
  四、四社联动、多元参与,营造和谐温馨家园
 
  一是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精品社区、星级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坚持“一居一品”建设主题社区,营造“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社区文化。二是以社会组织为载体。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购买民生服务类社会组织项目,联合济南经济广播电台推出公益栏目,创办社会组织公益网站、季刊,整合恩泉、行知等近百家社会工作机构,打造邻舍家、公益伙伴日等一批社工品牌。三是以社工专业人才为支撑。建立区级社工协会和街道社工发展中心,开发社工岗位,培养专业人才。支持社区自治组织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配备使用社工人才。实施“领跑者助力计划”,聘请专家开展案例教学,提升社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四是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实施社区志愿招募计划,全区注册义工4万余人,培育出雨点公益、乐家园等一批志愿服务团队品牌,其中,雨点公益是“全国创新创意大赛十大品牌”中唯一的公益项目。
 
 
 
来源: 济南市市中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