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强化协商 助推和谐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哈尔滨市道里区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辖19个街道、4个镇,131个社区、42个行政村。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429.3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数20.7万人。2011年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2015年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并编辑出版了《中国特色社区建设——哈尔滨市道里区经验》。2017年1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社区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创新实践》,将我区创建成果在书中刊载。2017年9月接受了民政部专家组对我区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验收。评价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面的一些创新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一是城乡一体化推进有力;二是高标准建设了社区服务设施,高标准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四是打造了骨干队伍;五是实施了网格化管理。
 
  按照《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通知》(民发[2017]67号)文件精神,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我区在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探索适应农村社区治理管理体制
 
  (一)在工作谋划上,做到“七个纳入”。道里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社区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把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区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中,纳入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内容之中,纳入到区委党校干部培训计划之中,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纳入到全区社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之中,工作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为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在工作推进上,做到“四个共同”。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以及各镇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在安排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时,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检查、共同考核。
 
  (三)在工作落实上,实行了“333”工作法。即3级指标量化、3级工作承诺、3级督办检查。3级指标量化,即:区政府各有关部门、镇、村屯各承担哪些责任,进行详细指标量化;3级工作承诺,即区政府各有关部门、镇、村屯按照管理权限层层向上级主管单位作出工作承诺,签订责任状;3级督办检查,即定期到政府各部门、镇、村屯进行督办检查。通过落实责任制,做到了分级负责、分工负责、分项负责,形成了层层有目标、层层有任务、层层传导压力的工作格局,把工作落实到具体指标。
 
  二、延伸触角,拓展多维度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近年来,道里区通过加大协商力度,进一步助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一是加大村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了标准化村社区服务中心、室外活动场所和“12345”管理服务功能。二是实施全程便民帮办服务。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建立为民服务帮办机制,配备为民服务社区事务员84名,将低保救助、老年人优待、残疾人帮扶等项内容纳入服务帮办范围,实行一站式全程帮办服务。三是开展网格化管理。在农村设立了网格1532个,由村民代表作为网格管理员、村屯志愿者作为协管员,在管理和服务上实现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人,基本实现了“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村,重点问题不出镇”的目标。四是实行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结对子互帮服务。采取座谈会、互派式学习等方式,通过以城带乡,促进了农村社区治理理念的新提升。五是实施救助服务。建立无缝隙全覆盖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多样的帮扶救助活动和政府带动、社会联动、志愿者行动,确保了农村特困人群小康路上不掉队。六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镇村全部建有卫生院(站),各镇卫生院全部开通“数字化院内诊疗服务系统”,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疑难病症远程会诊”。七是打造农村经济新模式。实施“菜、肉、菌、渔、游”特色产业,全区38家农业电商协会联手打造订单农业,走出了“支部+合作社+基地+深加工企业+互联网销售”的新型生产模式和致富路子。农民年人均收入为26352元。八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在农村建有公办、民营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了全区农村“五保”老人免费集中供养。九是引进社会组织进农村。引入31家社会组织服务于村民,将心理疏导、扶贫济困、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农村拓展,为村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农村社区服务“五不出”社区的目标,村民对农村社区服务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三、加强协商,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结合我区实际,以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为统领,以农村社区协商为牵动,以强化农村社区自治体系为目标,构建了多元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一本“民情帐”,人地物情事尽知。在以村民代表为网格管理员的网格管理工作中,建立集农户家庭人口、从业、土地水域、种养殖、经济收入等信息民情“一本账”,实现村委会对村民全程掌握,对各家各户基本情况、动态情况一目了然。
 
  一系列“协商”机制,解开村务管理“难疙瘩”。一是延伸议事决策队伍。将所有党员和村民代表纳入“六小组”;二是组建“议事会”;三是采取“十步工作法”开展议事协商;四是组建“村贤参事会”;五是设立“民主议政日”。
 
  一套“村规民约”,管人管事实现村民自治。各村结合村情需要,把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通过入户座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讨论和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适合自己村情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公共设施管理办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等多项村规民约,形成“规矩大家定、承诺自己守”。
 
  一个“微平台”,连起村民你我他。在农村实现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党员微信群、村民代表微信群、返乡大学生微信群、退役军人微信群等若干信息网络,形成“致富经验群里共享、扶贫济困群里共帮、好人好事群里共颂、精神文明群里共唱”互联互通的信息格局。
 
  一个“监督制约”体系,实现人人有义务监管。村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有监督队伍、监督流程和公开栏。同时,发挥村民会议对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村务管理的监督效能。
 
  一个“反哺帮扶”机制,实施“回村连心,返乡走亲”。组织从农村走出去的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去“接地气,用乡音融入乡邻”,目前已有27名分布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机关干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农村一线,进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聚民心,与村民共同规划、共商建设大计。同时结合各自岗位优势出策献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农村社区破难题、解民忧、谋发展。
 
  一组“观察员”队伍,让第三方力量介入选举监督。将观察员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监督换届选举,使一些违法违纪违规现象在萌芽状态就被纠正过来。同时,还对村里其他工作进行观察,如征地拆迁、道路维修、低保发放等与自身和村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专题调研建议,充分发挥基层社会与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用协商助推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村民和谐,到2019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程序科学、秩序健全、组织有序、实施规范、成效显著的农村社区协商新格局,为深化农村社区治理、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坚实的保障。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