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共建幸福社区 共享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共建幸福社区 共享幸福生活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垦利街道
 
 
  一、垦利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实践与典型案例
 
  (一)“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十二五”以来,垦利县城市社区快速发展,城区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从6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2.8万人增加到6.4万人,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高服务城市居民水平的任务日益繁重。2016年,垦利街道在原有3个社区工作站、10个社区居委会的基础上,新成立了胜兴、佳苑、万光3个社区工作站,正在筹建书香、康居2个社区居委会,因地制宜的实施“一站多居”与“一站一居”相结合的模式,将政府管理链条延伸到社区,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格局。由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社区党支部是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是具体服务部门,逐步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府、便民服务。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垦利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街道”等9项国家级荣誉,“省级文明社区”、“山东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20项省级荣誉。
 
  (二)“1346”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扎实推进
 
  我们创新实施“1346”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六大社区服务品牌,不断探索社区管理新路子。“1346”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即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一流幸福社区”这一核心,大力倡导“礼、仁、和”三元理念,坚持“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四项标准,精心打造“平安、先锋、爱心、美丽、智慧、文化”六大社区特色品牌,努力开创幸福社区建设新局面。筑牢安民之基,倾力打造平安社区。全面推行社区“网底工程”建设,建立起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特色党小组、片长-组长-楼道长组成的“四位一体”社区建设基础网络,推行四级网络监控体系。组织辖区居民推选出了143名居民组长和1500余民楼道长,形成了细密的基层工作网络。发挥党员作用,倾力打造先锋社区。开展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进社区、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89个县直部门单位的2346名党员已到各社区居委会报到;创新社区在职党员“816”管理新机制,管理党员“8小时工作在岗位,16小时奉献在社区”。着力帮困扶弱,倾力打造爱心社区。成立了黄河口志愿者协会,征集志愿者1600余名,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0场次,进居入户走访联系居民1.7万户,结成帮扶对子80对,协调帮助解决群众反应问题340余个。借势美化环境,倾力打造美丽社区。以全县“双城联创”活动为契机,组织89个县直部门及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同创清洁家园.共建生态新城”等环保志愿活动27次,参加人员1200余人次。挖掘社区文化,倾力打造文化社区。组建了社区文体团队,成立了百人“舞动红扇”文化义工队,培育了9支文体队伍,打响了“文化进社区,幸福千万家”活动品牌。依托技术平台,倾力打造智慧社区。依托数字垦利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三维数字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一个基础信息系统”一管到底、“一个亲情号”为服务增值、“一部社区通手机”为管理助力、“一条求助电话”为生活护航的“四个一”服务宗旨。
 
  (三)“2222999”智慧社区指挥中心便民服务系统逐步完善
 
  为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投资550万元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工程,整合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居民自治、商业化服务等信息资源,建成了“四个一”数字服务平台。即:“一个基础信息系统”。依托数字垦利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可以提供信息查询、定位、统计等功能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城区治安管理工作进行远程监管,实现了社区居民信息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一个亲情拨号2222999”。居民通过智慧社区指挥中心,与56家服务加盟商对接,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设施维修、政策答疑等全方位、便捷式服务,日均处理居民诉求40多件。“一部社区通手机”。为143名网格长配备了与数字信息系统联接的社区通手机,实现实时信息采集报送、便民查询、民情登记、人员定位、事件上报等快捷管理。“一个求助电话”。为城区88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实行亲情化服务,在老人遇到危机情况下按下“一键通”,电话将迅速接通指挥中心电话,呼叫管理系统会以声音报警的形式提示有人发出求救,系统能够将此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告知老人的家人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同时系统利用三维立体地图对老人的家庭地址进行准确的定位,指挥中心通知就近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医疗机构开展救助。
 
  二、垦利街道社区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社区共建共享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社区共建工作缺少有效的机制保证。驻社区的单位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不仅仅指居民参与,驻区单位组织及广大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很多驻区单位的领导对社区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驻社区单位参与的缺乏使得社区建设与治理所赖以进行的资源更加匮乏。目前,社区共建组织大多采取开例会的办法协商社区事务,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覆盖面不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全面意义上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共驻共建氛围。二是社区居民对社区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剧,传统的地域和社区归属感正受到严重挑战。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够强,参与度不够高。三是社区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社区居民对文化、信息、医疗等各类服务要求日益提高,我街道城市社区部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社区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物业管理、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一些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还没得到普遍利用,还不能全面满足城市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幸福社区的对策思考
 
  社区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等,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社区范围的资源明显处于自在、分散和分割的状态,整合程度较低,合力尚未形成,从而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开展。为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积极整合社区各方面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相关的纵横联系,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分级管理、协同合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整合,加强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机制把分散于社区各种组织中的行政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社区共治的合力。
 
  (一)优化组织设置,夯实工作基础。纵向上深化四级组织体系。推行“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将居民区划分为458个基本单元网格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街道党工委—工作站党总支—社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四级党组织管理体系,引导党员在居民自治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发挥骨干作用。同时着力推动辖区的无缝隙网格化,建设真正覆盖街道属地区域的全城市社区网格化。横向上探索推行社区“大党委”制,突破属地管理瓶颈。结合社区网格化党组织管理体系,结合前期实行的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等形式,广泛吸纳辖区居民党员代表、党员等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建立以社区党建工作为基础,以驻区单位党建工作为依托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从纵向管理到横向发展的新趋势。
 
  (二)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服务合力。一是深入挖掘驻区单位职能优势,打破条块分割模式,推动单位党组织服务社区工作的开展。通过借用驻区单位人力与社会资源等形式,拓展共驻共建新想法、新途径,加强与医疗卫生、文体司法等部门的统筹联动,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优势服务社区居民。同时协调县直单位利用共驻共建活动,以本单位主管工作为主要方向,以本单位或本单位党员共驻共建社区为主要目标,开展与单位职能工作有关的培训及活动,通过县直单位直接与居民开展活动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居民综合素养,也可以加深县直单位与城市社区居民的联系。二是探索开展“第一书记”驻社区工作。充分研判城市社区发展形势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由县委选取部分县直单位党组织骨干力量到十个城市社区党支部任职“第一书记”助力社区建设,找出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盲点,为社区发展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三是强化党组织对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大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支部力度。凡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社会组织,及时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同一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的其他社会团体或其他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采取街道党工委向社会团体指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或指导员的方式,负责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发展以及党组织的筹建工作。
 
  (三)理顺管理体制,推进职能下沉。目前社区面临着许多行政职能分解下放、但职权和利益并没有配套下放的困境,承担了涉及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多项工作,权责不对称情况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探索明确各部门权责所属,突出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以社区为载体,明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等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规范政府与社区权责关系,建立政府服务事项准入制度,由相关部门从严把关,费随事转。一方面,积极引进扶持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可由社会组织或机构承办的事项,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等多种形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将志愿服务和优质低偿服务相结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理清街道与垂直部门的条块关系,针对工作中出现职能交叉又难以协调的现象,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充分调动各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套联系协调和考核奖惩制度,推动县直单位职能下沉。充分利用县直各单位职能,将可以由县直单位下放的办事条目通过下派工作人员、社区提供办公场所等形式,将居民的日常事务在社区内直接办结,给居民提供最直接的服务。